某电商平台的运营团队曾因 “未加工的原始数据” 闹过笑话:系统导出的 “用户下单时间” 同时存在 “2023/10/1”“10-1-2023”“2023 年 10 月 1 日” 三种格式,数据分析师手动整理时出错,导致 “国庆促销活动效果报告” 中订单量少算 30%,管理层据此砍掉了本应扩大的推广预算,直接损失超 50 万元。
这就是不懂 “数据加工怎么做” 的代价 —— 未经加工的数据就像 “没筛选的矿石”,不仅无法直接使用,还可能误导决策。本文将详解数据加工的核心定义、重要性、全流程步骤及观远
BI 的实战应用,教你把 “混乱数据” 变成 “可用资产”。
数据加工是对原始数据(如 Excel 表格、数据库记录、日志文件)进行清洗、转换、整合、校验,使其符合分析标准的过程。它不是简单的 “整理数据”,而是解决三个核心问题:
- 数据准不准?(去除错误、重复值)
- 格式统一吗?(将不同格式的日期、金额标准化)
- 能不能直接用?(整合多源数据,形成分析所需的数据集)
例如,某零售企业的 “销售原始数据” 分散在 10 个 Excel 表中,包含 “商品简称”“全称”“错别字名称” 等多种商品标识,数据加工就是将这些标识统一为 “标准商品 ID”,确保后续分析时 “同一款商品不会被重复统计”。
某制造企业的设备故障分析曾因 “未加工数据” 得出错误结论:原始数据中 “设备编号” 既有 “001” 也有 “1”,系统误判为两台设备,导致 “设备故障率” 计算偏差 40%。数据加工后修正这一问题,才发现真正需要检修的是 “设备 001”,避免了盲目停机造成的 20 万元损失。
未经加工的数据需要分析师花 70% 的时间 “整理格式、填补缺失”,而加工后的 “干净数据” 能让分析师聚焦 “洞察规律”。某快消品牌的数据团队通过标准化加工,将 “月度
销售分析” 耗时从 5 天缩短至 1 天。
当销售部用 “商品昵称” 记录数据,财务部用 “编码” 统计时,跨部门分析会变成 “鸡同鸭讲”。数据加工通过 “统一数据字典”(如 “商品 A = 编码 002 = 昵称‘小蓝瓶’”),让各部门基于 “同一套语言” 沟通,会议效率提升 60%。
加工前需回答:“这些数据将用于什么分析?” 目标不同,加工重点不同:

- 若用于 “销售趋势分析”,需确保 “日期格式统一、销售额单位一致”;
- 若用于 “客户画像分析”,需重点处理 “客户姓名、手机号、地址” 等基础信息,去除重复客户。
某餐饮连锁明确 “加工目标是分析‘各门店食材损耗率’”,因此重点统一 “食材名称”“计量单位”(将 “斤”“公斤” 统一为 “克”),避免后续计算偏差。
- 采集范围:确定需要加工的数据源,如 Excel 文件、数据库表、API 接口数据等;
- 摸底检查:抽样查看数据质量,记录问题(如 “10% 的手机号缺失”“5% 的金额为负数”)。
观远 BI 的 “数据探查功能” 可自动扫描数据源,生成 “数据质量报告”,标注 “缺失值占比”“异常值分布”,省去人工摸底的 20 小时工作量。
这是数据加工最核心的步骤,需解决四类问题:
- 重复数据:同一订单被多次录入系统,需保留 “最新录入” 或 “完整度最高” 的一条;
- 缺失值:客户手机号缺失时,若用于 “短信营销分析” 需删除该记录,若用于 “区域分布分析” 可保留(用地址字段分析);
- 异常值:如 “销售额 =-100 元”(可能是退货未标注)、“年龄 = 200 岁”(明显错误),需联系录入者修正或直接剔除;
- 格式错误:日期统一为 “YYYY-MM-DD”,金额统一保留 2 位小数,手机号去除 “-”“空格” 等符号。
案例:某电商平台清洗 “用户地址数据” 时,将 “京市海淀区”“北京市海淀” 统一为 “北京市海淀区”,使 “区域销售分析” 准确率从 75% 提升至 98%。
将清洗后的数据进行 “格式转换、计算衍生”,使其更易分析:
- 格式转换:将 “商品分类代码(如 A01)” 转换为 “分类名称(如食品)”,方便非技术人员理解;
- 衍生指标:从 “订单金额”“成本” 计算 “利润 = 金额 - 成本”,从 “出生日期” 计算 “年龄”。
观远 BI 支持 “拖拽式转换”,用户无需写公式,点击 “新增字段→利润 = 订单金额 - 成本” 即可完成计算,比 Excel 函数效率提升 80%。
当分析需要多源数据时,需通过 “关联字段” 将其整合:
- 用 “订单 ID” 关联 “订单表” 和 “支付表”,获取 “下单 - 支付” 全流程数据;
- 用 “用户 ID” 关联 “用户表” 和 “行为表”,分析 “用户属性与浏览习惯” 的关系。
某零售企业通过 “商品 ID” 整合 “线上销售表”“线下库存表”,首次实现 “全渠道商品库存可视化分析”,补货准确率提升 40%。
- 校验方法:随机抽取 10% 的加工后数据,与原始数据比对,检查 “是否有遗漏”“计算是否正确”;
- 存储方式:保存为 “分析模型”(如观远 BI 的数据集),支持后续直接调用,避免重复加工。
- 自动化清洗:系统自动识别 “重复值、异常日期、负数金额”,一键处理 80% 的基础问题;
- 可视化流程设计:用 “拖拽” 搭建数据加工流程(如 “清洗→转换→整合”),步骤清晰可追溯,非技术人员也能操作;
- 实时同步更新:加工完成的数据集可与原始数据源联动,原始数据更新后,加工结果自动刷新,无需重复操作。
背景:超市的 “销售数据” 分散在 20 个门店的 Excel 表中,格式混乱(如 “商品名” 有 30 种写法),每月汇总分析需 3 人耗时 5 天,且错误率超 10%。
加工方案:
- 用观远 BI “批量上传” 20 个 Excel 表,自动识别重复订单(去除 150 条重复记录);
- 统一 “商品名” 为标准名称(如将 “可口可乐 330ml”“可乐 330” 统一为 “可口可乐 330ml 罐装”);
- 关联 “商品表” 获取 “分类、成本” 信息,计算 “单店单品类利润”;
- 生成 “标准化销售数据集”,支持实时调用。
效果:每月分析时间从 5 天缩短至 4 小时,错误率降至 0.5%,管理层首次能 “在月初 5 号前看到完整的上月分析报告”。
- 过度加工:某企业为 “追求完美”,花 3 天处理 “仅占 0.1% 的异常值”,导致分析滞后,其实此类数据可标记后暂时忽略;
- 不考虑复用:每次分析都 “重新加工”,未保存加工流程,重复劳动浪费时间,建议用观远 BI “保存加工模板”,下次直接套用;
- 技术依赖严重:完全依赖 IT 团队加工数据,业务人员等待周期长,观远 BI 的 “自助加工功能” 可让业务人员自主处理 80% 的基础需求。
有,数据清洗是数据加工的核心环节之一,数据加工是 “全流程”,包含清洗、转换、整合等多个步骤。
- 例如:将 “混乱的销售数据” 变成 “可用于分析的数据集”,需要先清洗(去重、补缺失),再转换(计算利润),最后整合(关联库存数据),这一整套操作是 “数据加工”,其中 “去重、补缺失” 单独称为 “数据清洗”。
需要,数据量少≠数据质量高,小公司更需通过加工避免 “因小失大”。
- 某 3 人电商团队的 “客户表” 仅 500 条记录,但存在 “10 个重复客户”“20 个手机号格式错误”,导致短信营销时 “重复发送”“发送失败”,加工后营销成本降低 15%,转化率提升 8%。
- 小公司可用观远 BI 基础版,其 “模板化加工功能” 能快速处理常见问题,无需专业技术。
关键是 “保留加工日志”,记录每一步操作的 “处理规则、处理人、时间”。
- 观远 BI 会自动生成 “加工溯源报告”,例如发现 “利润计算错误”,可回溯到 “转换步骤” 中 “成本字段引用错误”,快速定位问题并修正,避免从头返工。
能,借助工具可完成 80% 的基础加工工作。
- 观远 BI 的 “可视化加工界面” 将 “去重”“格式统一” 等操作设计为 “点击按钮”,例如 “统一日期格式” 只需选择 “目标格式(YYYY-MM-DD)”,系统自动转换,无需写代码或函数,某零售门店的店长通过 1 小时培训,就能自主加工 “本店销售数据”。
从 “错误报表” 到 “精准决策”,差的不是分析能力,而是数据加工的基本功。数据加工怎么做?核心是 “明确目标→系统清洗→合理转换→有效整合”,每一步都要围绕 “让数据可用、可信、好用”。
观远 BI 等工具的价值,在于将复杂的加工流程 “傻瓜化”,让技术和业务人员都能高效参与 —— 毕竟,能直接用的数据才是有价值的数据,而数据加工正是让 “原始数据” 焕发价值的关键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