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批发市场直采的规模效益盲区
很多人觉得去批发市场直采,买得越多价格就越便宜,肯定能降低成本,这其实存在一个规模效益盲区。

以服装地摊为例,行业平均每次在批发市场的采购量大概在50 - 100件左右,这个时候批发商会给予一定的价格优惠,可能比零售价低30% - 50%。但如果采购量超过200件,价格优惠幅度可能只会在原来基础上再下降5% - 10%。
比如,一件T恤零售价是50元,批发50件,每件可能30元;批发200件,每件也许就27元。看似采购量翻倍,价格降了一点,但如果考虑到库存积压的风险,这就不一定是好事了。
有个在深圳摆地摊的初创小团队,一开始觉得多采购能拿到更低价格,就一次性进了500件某款衬衫。结果这款衬衫款式不太符合当地消费者口味,最后只能低价处理,算上积压库存占用的资金成本,反而亏了不少。
误区警示:不要盲目追求大规模采购,要结合当地市场需求和自身销售能力来确定采购量。
二、物流成本占营业额的真实比例
物流成本在很多地摊经营者眼里可能不是大头,但实际上它占营业额的比例可能比你想象的要高。
一般来说,地摊经营的物流成本主要包括进货时的运输费用和退货时的费用(如果有退货的话)。行业平均物流成本占营业额的比例在8% - 15%之间。
假设一个地摊每天营业额是1000元,那么物流成本可能就在80 - 150元之间。如果是从外地进货,物流成本还会更高。
有个在杭州做水果地摊的上市企业,他们从海南进水果,虽然水果进价相对较低,但物流成本却很高。每次进货的运输费用加上保鲜费用,差不多占了营业额的20%。为了降低物流成本,他们后来选择和当地的一些水果批发商合作,虽然进价稍微高了一点,但物流成本大幅下降,整体利润反而增加了。
成本计算器:物流成本 = 进货运输费用 + 退货运输费用(如有),物流成本占比 = 物流成本÷营业额×100%。
三、尾货处理的逆向盈利公式
尾货处理一直是地摊经营者头疼的问题,但其实这里面也有逆向盈利的公式。
通常情况下,尾货处理的价格会比进价低很多,很多人觉得这肯定是亏本的。但如果换个角度看,通过合理的尾货处理方式,也能实现盈利。
比如,一件进价20元的衣服,正常售价50元,最后剩下10件尾货。如果以10元一件的价格处理,看起来每件亏了10元,但如果这10件尾货能吸引更多顾客,带动其他商品的销售,就有可能实现整体盈利。
有个在成都摆地摊的独角兽企业,他们会把尾货集中起来,每周搞一次“尾货特卖日”,通过低价吸引大量顾客。虽然尾货本身可能没赚多少钱,但顾客在购买尾货的同时,也会购买其他正常价格的商品,结果整体销售额和利润都提高了。
技术原理卡:尾货处理的关键在于利用低价吸引顾客,增加客流量,从而带动其他商品的销售,实现整体盈利。
四、单一供应商策略的隐性成本优势
很多地摊经营者为了避免风险,会选择多个供应商。但其实单一供应商策略也有隐性成本优势。
选择单一供应商,首先可以获得更稳定的货源,不用担心缺货的问题。其次,长期合作可以让供应商给予更多的价格优惠和账期支持。
行业平均来说,选择单一供应商可以让进货价格降低5% - 10%,账期延长15 - 30天。
有个在上海做饰品地摊的初创企业,一开始他们选择了多个供应商,虽然货源比较丰富,但价格不稳定,而且每次进货都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沟通。后来他们选择了一个长期合作的供应商,不仅进货价格降低了,而且供应商还会根据他们的销售情况提前备货,减少了库存积压的风险。
误区警示:选择单一供应商也有风险,比如供应商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货源中断。所以在选择单一供应商时,要对供应商进行充分的考察和评估。

本文编辑:帆帆,来自Jiasou TideFlow AI SEO 创作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,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。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,请联系我们jiasou666@gmail.com 处理,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