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极星指标VS AARRR模型:谁才是用户增长的核心?

admin 16 2025-07-07 09:13:03 编辑

一、北极星指标的天然局限性

北极星指标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,就像茫茫大海上的灯塔,给我们指明方向。但它也有自己的“小脾气”,存在一些天然的局限性。

比如,很多电商企业把销售额作为北极星指标。乍一看,这很合理,销售额高了,企业的效益不就好了吗?但仔细想想,销售额可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。假设一个上市的电商企业,位于美国硅谷这个技术热点地区。它的销售额在某个月突然增长了 20%,看起来形势一片大好。但深入分析才发现,是因为这个月搞了大规模的促销活动,虽然销售额上去了,但是利润却下降了。这就是北极星指标的一个局限性,它可能会让我们只关注表面的数据增长,而忽略了背后的成本和利润等重要因素。

再比如,有些初创电商企业把用户注册量作为北极星指标。他们认为,注册用户越多,未来的市场潜力就越大。然而,注册用户并不等于活跃用户。可能有很多用户只是一时兴起注册了账号,之后就再也没有登录过。根据行业平均数据,电商行业的新用户注册后一个月内的活跃率大概在 30% - 40%之间,波动范围在±20%左右。如果只盯着注册量,而不关注用户的活跃度和留存率,企业很可能会陷入“虚假繁荣”的误区。

还有,北极星指标往往是单一的,它很难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。一个电商企业的发展涉及到多个方面,如用户体验、供应链效率、客户服务质量等。如果仅仅依靠一个北极星指标来指导决策,可能会导致企业在其他方面出现问题。

二、AARRR模型的增长盲点

AARRR模型,即获取(Acquisition)、激活(Activation)、留存(Retention)、变现(Revenue)和推荐(Referral),是用户增长领域非常经典的模型。但就像再完美的地图也有没标注到的地方一样,AARRR模型也存在一些增长盲点。

在获取用户阶段,很多电商企业为了快速扩大用户规模,会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广告投放。以一家独角兽电商企业为例,它位于中国的杭州,在获取用户方面投入了巨额的广告费用。虽然短期内用户数量有了显著增长,但是这些用户的质量却参差不齐。有些用户可能只是被广告吸引而来,对产品本身并没有真正的需求。根据行业数据,电商广告投放的获客成本在不同渠道有所不同,平均大概在 50 - 100 元之间,波动范围在±25%左右。如果企业只关注获取用户的数量,而不注重用户的精准度,那么后续的激活、留存等环节就会面临很大的挑战。

在激活用户阶段,AARRR模型强调的是让用户完成某个关键行为,比如首次购买。但有时候,即使用户完成了首次购买,也不一定意味着他们会成为忠实用户。可能只是因为当时有优惠活动,或者是一时冲动购买。对于电商企业来说,如何让用户在首次购买后继续保持对产品的兴趣和关注,是AARRR模型没有完全覆盖到的地方。

在留存用户阶段,虽然AARRR模型提出了一些方法,如个性化推荐、会员制度等,但在实际操作中,用户的留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,比如竞争对手的出现、产品的更新迭代速度等。一个电商企业可能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成本来提高用户留存率,但如果竞争对手推出了更具吸引力的产品或服务,用户还是可能会流失。

在变现阶段,AARRR模型主要关注的是如何从用户身上获取收入。但有时候,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收入增长,可能会采取一些损害用户体验的措施,比如过度营销、提高产品价格等。这样虽然短期内收入增加了,但从长期来看,可能会导致用户流失,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
在推荐阶段,AARRR模型认为满意的用户会主动推荐产品给他人。但实际上,用户的推荐行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,比如推荐的奖励机制、用户的社交圈子等。如果企业的推荐机制不合理,或者用户觉得推荐过程过于繁琐,那么用户的推荐意愿就会降低。

三、双螺旋结构的协同效应

在电商用户增长的过程中,我们可以引入双螺旋结构的概念,让北极星指标和AARRR模型相互协同,发挥更大的作用。

双螺旋结构就像DNA的结构一样,两条链相互缠绕、相互作用。在电商领域,一条链可以是北极星指标,它为企业的发展指明大方向;另一条链可以是AARRR模型,它为实现北极星指标提供具体的路径和方法。

以一家位于英国伦敦的初创电商企业为例。它的北极星指标是用户的终身价值(LTV)。为了实现这个北极星指标,企业运用AARRR模型来指导具体的运营工作。在获取用户阶段,企业不再盲目地追求用户数量,而是通过精准的广告投放和营销策略,吸引那些对产品有潜在需求、消费能力较高的用户。这样虽然获取用户的成本可能会相对较高,但这些用户的质量更好,为后续的激活、留存和变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

在激活用户阶段,企业根据用户的兴趣和行为特征,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推荐和优惠活动,提高用户的首次购买率。同时,企业还注重用户体验的提升,优化网站的界面和购物流程,让用户在购物过程中感到便捷和愉悦。

在留存用户阶段,企业通过建立会员制度、提供专属的优惠和服务,增加用户的粘性。同时,企业还不断收集用户的反馈意见,对产品进行优化和改进,满足用户的需求。

在变现阶段,企业不仅仅关注产品的销售,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、开展跨界合作等方式,拓展收入来源。同时,企业还注重用户的价值挖掘,根据用户的购买历史和行为特征,为用户推荐更高价值的产品和服务。

在推荐阶段,企业建立了合理的推荐奖励机制,鼓励用户推荐产品给他人。同时,企业还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,扩大产品的影响力,吸引更多的用户。

通过双螺旋结构的协同效应,这家初创电商企业不仅实现了用户数量的增长,还提高了用户的质量和价值,实现了可持续发展。

四、用户生命周期价值的估值陷阱

用户生命周期价值(LTV)是电商企业非常关注的一个指标,它反映了一个用户在与企业的整个关系周期内为企业带来的总价值。但在对用户生命周期价值进行估值时,存在一些陷阱需要我们注意。

首先,很多企业在计算用户生命周期价值时,往往假设用户的购买行为是稳定的。但实际上,用户的购买行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,比如市场环境的变化、竞争对手的策略、用户自身的需求和偏好的改变等。以一家位于日本东京的上市电商企业为例。它在计算用户生命周期价值时,假设每个用户每年的购买次数和购买金额是固定的。但在实际运营中,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,用户的购买次数和购买金额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。这就导致企业对用户生命周期价值的估值过高,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决策。

其次,用户生命周期价值的计算还受到用户留存率的影响。如果企业对用户留存率的预测不准确,那么对用户生命周期价值的估值也会出现偏差。根据行业平均数据,电商行业的用户留存率在不同阶段有所不同,新用户的留存率大概在 20% - 30%之间,老用户的留存率大概在 50% - 60%之间,波动范围在±15%左右。如果企业高估了用户留存率,那么对用户生命周期价值的估值就会偏高;反之,如果企业低估了用户留存率,那么对用户生命周期价值的估值就会偏低。

另外,用户生命周期价值的计算还需要考虑到成本因素。企业在获取、激活、留存和变现用户的过程中,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。如果企业在计算用户生命周期价值时,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成本,那么对用户生命周期价值的估值就会不准确。比如,一家位于德国柏林的独角兽电商企业,在计算用户生命周期价值时,只考虑了产品的销售成本,而忽略了广告投放、客户服务等其他成本。这就导致企业对用户生命周期价值的估值过高,从而做出了错误的决策。

最后,用户生命周期价值的计算还受到时间因素的影响。用户的购买行为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,而且不同时间段的用户价值也可能不同。如果企业在计算用户生命周期价值时,没有考虑到时间因素,那么对用户生命周期价值的估值就会出现偏差。

五、用户行为数据的黄金分割点

在电商运营中,用户行为数据是非常宝贵的资源。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,我们可以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偏好,优化产品和服务,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。而找到用户行为数据的黄金分割点,对于电商企业来说尤为重要。

用户行为数据的黄金分割点,是指在用户行为数据中,能够对企业的决策产生关键影响的那个点。比如,在用户的购买行为数据中,黄金分割点可能是用户的平均购买金额、购买频率等。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,企业可以了解用户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,从而制定更加精准的营销策略。

以一家位于中国深圳的初创电商企业为例。它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,发现用户的平均购买金额在 200 - 300 元之间,波动范围在±20%左右。于是,企业针对这个价格区间的用户,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活动和个性化的产品推荐,提高了用户的购买转化率和客单价。

在用户的浏览行为数据中,黄金分割点可能是用户的平均浏览时间、浏览页面数量等。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,企业可以了解用户对产品的兴趣程度和需求,从而优化产品的展示和推荐。比如,企业发现用户在某个产品页面的平均浏览时间较长,说明用户对这个产品比较感兴趣。于是,企业就对这个产品进行了重点推广,并提供了更多的产品信息和用户评价,提高了用户的购买意愿。

在用户的留存行为数据中,黄金分割点可能是用户的留存时间、留存率等。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,企业可以了解用户的留存情况和流失原因,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用户的留存率。比如,企业发现用户在注册后的前三个月内流失率较高,于是就针对这个时间段的用户,推出了一系列的留存活动和优惠政策,提高了用户的留存率。

总之,找到用户行为数据的黄金分割点,对于电商企业来说非常重要。它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偏好,优化产品和服务,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,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
本文编辑:帆帆,来自Jiasou TideFlow AI SEO 创作

上一篇: 财务报表系统:解密企业财务数据,提升业务决策!
下一篇: 数据治理与指标定义:如何实现企业绩效的突破?
相关文章